自主品牌发展 与其“内涵”友商不如提升自身内涵
来源:侯车市     时间:2023-06-29 17:13:48

中国民谚“不怕慢,只怕站”,所谓“站”,即止步不前。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任重道远,这已经是经过历史验证而达成的社会共识。只要目标明确、方向正确,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也终究会离“做大做强”的目标越来越近。

但怕的就是自主品牌车企在市场“内卷”严重的当下搞错了“主攻方向”,将本应用于提升技术、拓展市场、升级产品的精力,用于采取攻讦(或易让人误解为攻讦)的手段打压竞争对手争取“生存空间”。这种“误攻”现象频发,不管是迫于市场压力举报同行,还是此前早有借口“黑公关”攻击同行的先例、此后亦不断借发布会“内涵”友军搅市场混水,这都颇让人遗憾:如果将这份精力用于提升自己,何至于曾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取得细分市场辉煌业绩却在目前处于同阵营里的“追赶者”角色呢?自主品牌车企避免因“误攻”而“误工”的理由太多,下面不妨挑主要的说说。


【资料图】

首先,“同室操戈”不利于自主品牌发展大局

统计数据显示,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50.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3.6%、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3%,自主品牌利用新能源产品“弯道超车”压制主流合资的局面已经形成。加之6月21日,财政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为未来几年新能源在华市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可以说在新能源领域具备优势的自主品牌、特别是“头部阵营”自主品牌车企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必须同时看到目前国内市场插混车型需求逐步走强,5月纯电动批发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48%,环比增10%;插电混动销量19.4万辆,同比增长98%,而必须正视的是目前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最大的竞争对手日系产品恰恰在插混领域竞争力相当突出,而且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日系接连推出新能源产品(特别是混动产品)并大打“品价比”牌,可以说在这一“较劲”的关键时刻,同处市场竞争地位、非具备执法权的企业间的“举报”一旦流行开来,不仅极可能让企业无法专心发展,更可能因这种攻讦影响整个自主品牌的整体形象,让消费者好不容易对自主品牌产品树立起来的信心产生犹疑,从而令自主品牌丧失好不容易赢得的“弯道超车”市场先机。

其次,面对激烈竞争应培养良好心态,苦练技术内功才是“反超”正道。

的确,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但应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是攻击和诋毁,还是专注提升自身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做好市场调研、准确定位产品从而反超对手呢?采取后一个手段虽然“见效慢”,但“后劲足”——今天看似顺风顺水的领军企业,当初正是埋头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硕果。而采用前一个“手段”,即使被攻击的对手暂时让出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缺乏“内功”支持的企业,是否有能力“照单全收”大可存疑,更不用说这种行为焉知不会被其他竞争对手“有样学样”的反噬呢?

说到底,共同做大“市场蛋糕”是自主品牌避免“内卷”最根本的方法。

尽管目前自主品牌在销量、占比等方面在国内市场已经实现“弯道超车”的“小目标”,但无论是从长远的“销量占比70%”还是以传统能源为参照的“做世界级名牌”的目标来衡量,都需要做大量艰苦的努力。

做大做强新能源车不仅仅需要国内市场,更需要拓展国际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5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193万辆,增速达75%,其中5月更创造了超过87%的历史新高。除数量外,单台出口均价也达到了2万美元,同比(2022年的1.8万美元)大幅提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出口车辆中,新能源车型达到了68万辆、同比增长108%;其中新能源乘用车65万辆,同比增长114%,可以说自主品牌以新能源产品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以“求存谋进”已经时不我待。真正的强者应征帆高挂,而绝不应鼠目寸光。

结语

当下,自主品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正该再次高歌猛进,请让先行者继续飞奔,而不是让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脚下的“绊子”;暂时落后者更须全力追赶,而没有必要琢磨公平竞争外的“小动作”——一句话,现在是所有自主品牌车企抓紧“赶路”的时候,耽误不起一点点的功夫。(本文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乘联会公开数据)

关键词:

新闻推荐